文章出處:民報
文/陳語芯 2021-02-05 15:30
凡走過必留下痕跡,最近,吵得很火熱的司法議題,富商翁茂鍾的27本筆記本,記錄了司法史上荒唐的篇章,現代版的百官行述,記錄了高達200多位高階公務員,接受招待的時間地點,更導致一個「銀行員之死」。
邱顯智的臉書就提出質疑,在去年9月監察院調查報告要求下,四個月過去了,台灣社會不知道,到底全數涉案的法官是誰?到底司法院的調查報告內容為何?自己人審自己人 怎有公信力? 司法大醬缸,假改革等等。
吳景欽的文章裡有提到公務員受賄,收受利益與職務行為間是否有對價關係,探討追訴權時效或再審制度問題。
司法獨大 誰來監督?
不管是甚麼想法,都是對司法的關心與期許,有句話說,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,司法也不例外,法官一樣是人,當其被賦予的權力太大,又沒有約束的力量,後果怎樣就很難預料。
翁姓富商投資失利,一張面額1000萬美元的本票不願意兌現,找人頂替,供稱是自己偽造本票與交易憑證,並非獲得公司授權交易。後來,台北地院簡易庭判決富商勝訴,本票債權不存在。
好個偷天換日的手法,本票簽了居然還可以這樣脫手,富商之所以為富商,想法果然不同,平常經營法官人脈,必要時還真能派上用場。而找人頂替,與黑道做法會不會太雷同,有檢察官、法官撐腰,就是不一樣,劇情完全照著自己的想法走,不輸電影小說的神奇與誇張。
司法如此,稅法亦不例外,有受害者被檢察官違法起訴並凍結資產,一審獲判無罪,就在資產即將解凍之時,股票與財產卻被國稅局盜賣盜領一空,期間國稅局還偽造文書,塗改倒填發文日期至法院發文解除凍結之日期同,而公文上赫然出現當時財政部次長張盛和的名字。
官司都還沒打完,稅官為了盜領財產竟大膽塗改公文,這到底是甚麼心態,國家縱容公權力至如此田地,堪稱奇蹟。稅務行政訴訟,人民的勝訴率不到6%,又意味著甚麼,有法官撐腰,就可以肆無忌憚嗎?
當組織大到一定的程度,就容易仗勢欺人,是人性還是制度使然,或許從這次官商勾結以及官官相護中可以尋找出答案。在陽光照得到的角落,尚且如此,那麼陽光照不到的角落,就更不用說了。俗話說,有關係就沒關係,沒關係就有關係,法官與稅官,法官與富商,兩者都與台灣法稅改革的腳步息息相關。
(如有侵權請通知我們,會立即移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