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出處:台灣法律網

文 / 林紋英

這年頭,想買個保險都要很小心,能不能理賠,有時還得碰碰運氣。

本土確診個案爆增,引發防疫保單之亂,有保戶收到「重複投保」而退件的通知,於是大批網友也出征嘲諷「富邦產險輸不起總公司」,對此金管會一再說明,只要符合條件就要賠,但立委卻痛批金管會,規則講得很好聽,但實際上保險公司理都不理。

財經官員面對財團彷彿矮了一截,這已經不是秘密,然而,遇到自己利益相關,卻又無所不用其極,即使毀約背信亦在所不惜,由台新、彰銀的合併案,多年來的明爭暗鬥可見一斑。

為何說利益相關,只要知道財政部退休官員,轉任公股銀行擔任總座的情形大概就會明瞭,曾經八家公股行庫,有六家的董事長明顯都是從財政部來的。

看看曾經的軌跡,
彰化銀行董事長 張明道 (前財政部金融局副局長、金管會銀行局長)
台灣銀行董事長 呂桔誠 (前財政部長)
土地銀行董事長 凌忠嫄 (前財政部主秘、台北市國稅局長、前財政部國庫署署長)
華南銀行董事長 吳當傑 (前財政部政務次長)
第一銀行董事長 蔡慶年 (前財政部國庫署署長)
台企銀董事長 朱潤逢 (財政部科長)

官員與金融企業往來之密切,堪為奇觀,立委還爆料說「金管會屢屢遇到富邦就轉彎」,而且指證歷歷,不是空穴來風。

這過程的種種,可用現代版官場現形記來形容。官不官,反倒像商,但說到毀約背諾,卻又能違反商業最基本的法則。商不商,一到關鍵,連基本的信用都不想遵守了。在官與商的往來搓合下,人民總是最沒有話語權的一方,

理賠,商譽,官商角力,連保險員也無法說得準的秘密,意外地讓這波疫情揭了密。談風險,誰還敢說專業?能否把官員的立場納入考量?是否把公司賠償底線寫得明白?原來官商文化才是隱藏版防疫保單最重要決定因素,這可沒人料得到,「保單,風險」,看來還有得學。

(如有侵權請通知我們,會立即移除)